close

王仁惠_1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似簡單,卻富含著深層的意境與修為。今年再度榮獲新北陶藝比賽銅獎肯定的本校應用藝術研究所校友王惠仁,對於自己的創作精神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從事陶藝工作三十多年的他,在創作的這條路上始終秉持著修「真」與自然的態度,也因此他認為「創作無它,做自己而已」。忠於自己,自會找到方法與熱情,忠於自己才能在外界的干擾與誘惑中,依然秉持本心去做事。創作的最高原則即是「真」。真不真,不需要藉口與解釋,更不需要交代與迎合,答案其實就在自己的心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不是任性而為,而是在充分的體會與歷練過後,忠於自我的堅持實踐與負責表現。

 

    王惠仁坦言自己年輕時候的創作受到存在主義的影響很深,常常陷在思索存在的目的與探問生命的意義當中,以至於個人內在的想像能量總多過於外在的實作感受。但持續的創作,以及後來到南藝大學習深造的這段歷程中,讓他得以不斷在自由的純粹藝術環境中修正與變革。從試圖歸零的放下既有,到嘗試多元的實驗,再到透過創作尋找存在感的反思,最終回到價值歸屬的本質。在這段旅程中,王惠仁利用創作不停的重新認識自己,並向自己的底限探尋。也許是中年之後才回歸校園研究的成熟所致,王惠仁所追求的已是跨越技術侷限的內在心靈層次提升。這也是他離開南藝之後,這些年持續創作的厚實根基所在。這種重視過程勝於結果的釋然,以及透過分享與比賽來重新洗鍊自己的自律要求,他認為早已不再是為了想要什麼而去追求,更多的只是讓事情在機遇中自然的發生而已。

 

    觀察王惠仁的創作就好比是閱讀一本人生哲學的書籍,他從不以前輩的姿態來告誡後進該有的心態與準備,他認為每個世代,每顆心靈或每件事,都有其必須應對與適應的不同條件與自然過程。忠於自己自會找到源頭的根本與初衷,忠於自己才能求真,才能真正去做自己。他認為現代人所謂的「做自己」,往往並非真正的做自己,而是在旁人的目光下,強加去形塑一個吸引或符合別人想像的假象罷了。這樣的「做自己」常常早已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受到制約影響或模仿所致而不自知的結果。最後仍會迷失,仍會不知所措,難以為繼,甚至喪失熱情而放棄初衷。如果做自己是為了讓別人看見,或是為了對抗既有的價值與印象,那樣的做自己終究依然沒有自己。

 

   王惠仁認為:「藝術創作最珍貴的不是完成的作品,而是心靈對生活周遭所抱持的感動,以及心靈因為創作所感到的那份自由。」而從事陶藝對他而言,就是選擇一種貼近自己性格的媒介來表達理念而已。王惠仁更進一步解釋到:「陶藝是一種很安靜的材料,創作時要經過燒製,無法預測結果,所以也帶來一種順應自然的感覺。」因此,唯有跨越技術和心靈層次的執著,才能真正接受自然發生的各種結果,也才會在不同的狀態中看見更多可能與出口。他並非理想主義者,也承認現實的生活其實就是一種犧牲與取捨的選擇。但不管外界如何的變動,只要持心不變自有所得,自然會自在自由。做自己不只是解放自由,更是自然、舒服且自在的。

 

    這些年透過與不同領域和年齡層的學員交流互動,他已粹煉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創作節奏,不勉強也不苛求。對於作品更不再執著於形式與好壞的判準。在他心中,一件作品並無絕對的好壞,只有相對喜歡與不喜歡的心靈感受,好壞端看與作品之間是否有共鳴與溝通。這一份修為,來自於從複雜回歸簡單的單純,不為賦新辭強說愁,更沒文以載道的附會言說。在位於台中大肚山上的工作室「借泥居」中,他試著讓作品說話,讓陶說話,也就是讓土來說話,藉由陶與土的成型來表情達意。他的為人處事與生活所求無它,但求舒服而已。

【本文摘自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電子報         編採/簡政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惠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