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自然
自然和人類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的循環關係,大自然在無形之中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類群體為了適應自然與生存環境,經過經驗的累積以後,因而發展出各個區域的文化特質,人們從自然中找尋生活,從生活中體會自然,因此,工藝的發展,正是為了生活,使人獲得舒適而有效率的生活。工藝是為了支持生活而追求「美」與「實用」的結果,工藝是有其使用目的,與藝術創作有所不同,審美是工藝其中一部份的價值,而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的實際應用中所體驗到的細緻且愉悅的感受,這正是工藝內在的文化價值。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人類文明步步推展演進,從簡單到複雜,從不穩定到自由運用,日趨精密。<周禮.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由此可見,工藝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並且能夠相當的反應一個國家的文化與人民的生活水準,所以工藝不僅止於物質技術的文化,也反映精神表達的藝術活動,工藝可為文化的核心表徵,蘊含豐盈的人類精神文明。
面對工業革命衝擊
在十八世紀中期,英國的科學家瓦特(Jame Watt)發明了蒸汽機,從此,整個世界有了很大的轉變,人類開始有了新技術和火車的運輸工具,開啟了工業機器的風潮,在歷史上稱為「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工業革命對歐洲傳統封建的社會產生了很大的衝擊,進而改變了世界的傳統文明。
英國身為全世界第一個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化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成長,卻也加劇社會的問題,包括道德沉淪、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等。1835年托克威爾寫到:「從這污穢的排水溝裡流出了人類工業的巨流,澆肥了整個世界,從這骯髒的下水道裡流出了純金,在這裡,人性得到了最完全的,也是最殘暴的發展;在這裡,文明表現了奇蹟,文明人幾乎變成了野人」。從這裡,似乎台灣這些年來的發展,正是他們的翻版。舉目望去,每一個現代國家在經歷工商轉型的過程中,都必然出現科技與社會文化的衝突,社會價值觀面臨考驗,文化價值的失落,然而,社會在反思以及自覺的過程中,慢慢調整與適應,歷史總是會找到出路的,但這個代價卻是非常昂貴。
工業化如潮水般一波波的襲來,這是無法抵擋的事實,知識份子是浪潮的中流砥柱,是社會的良知,意識到這些問題並進而提出各種社會福利的改革方案。因此,英國的美術工藝運動(the Art & Crafts Movement)、歐陸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德國的包浩斯(Bauhuas)、日本的民藝運動(Mingei)都是各國面對工業的衝擊,工藝設計學界所產生的因應之道與文化成果。
工業革命之後,確立了量產化、規格化、產銷分離等等新的產出模式,創造了另一波的文明,但也崩解了舊文明,這是一個全人類社會文化變遷的共同問題,然而在工業先進國家中已走出這種陰影,但這也是累積了近百年的文化反省,才走出如此的文化風貌,這是頗值得我們深究學習的經驗。
社會條件下的台灣工藝
台灣在五0、六0年代以來,歐美文化的大量引進以及社會本身的變遷,傳統工藝也因為機械化商品的傾銷而漸漸沒落,尤其是塑膠製品的發明,正是傳統工藝生機的最大致命傷,並且在一切講求快速的現代生活中,資本主義的利益操作下,一切文化講求「流行」,用過即丟的習慣下,這樣的情況下傳統工藝幾乎是沒有生存的空間。不知這是否是一種文化墮落的現象?
然而,近年來由政府所舉辦的工藝獎都陷入了美學化的工藝、專業者的工藝的迷失中,卻將真正從事工藝創作的匠師排除在外,因此,「工藝」的本質轉變了,即是走向精緻化、藝術化,而成為另一種「造型藝術」,但這種走向已使工藝脫離了其原有為生活、生計而存在的本質了。
工業的發展,目的在人類生活之提升,然而,目前卻走向一種極端的工業主義或商業主義,忘卻了生活、忘卻了文化,盲目的生產、推銷,只為促近消費,揭啟人們慾望的底層,這是社會庸俗化的現象,少數人盡情揮霍資源,多數人盲目追隨其後,社會的價值觀嚴重扭曲,讓欲望無限延伸,彼此掠奪,而受害最深的是大自然!
台灣在經濟發展和拓展外貿創造商業利益的結果,其代價是由社會的傳統文化崩潰、人心追求速效與利益、生活環境的低劣、大自然的破壞等等所換來的。科技進步,高度工業化的今天,越來越明顯的事實告訴我們:進步的科技與工業並不見得就使我們更幸福,這是我們必須認真反省的重要問題!
在國際化的急速發展下,世界各國、各民族需要讓自己的主體性更加明確,並且近年來台灣本土文化的覺醒,引發大家不斷自問什麼是台灣的文化特色?這種不確定感、猶豫與脆弱,應是根源於沒有自信的這個淺薄基礎上,工藝成就是建立在民主文化的自信心之上,如果工藝文化不繁榮,整個文化便失去了基礎文化,因為文化首先必須是生活文化。
工藝與生活美學
富裕而沒有更高尚的文化理想為前導,富裕本身很可能是文明覆亡的「契機」。處在後工業文明的當代社會,物質戰勝精神,感官泯滅心智,數量擊敗質量,過度的奢侈富足,讓人失去了感覺,如此就失去了做為人的價值與尊嚴。喚醒對生活的感覺,文化的生活化是重要的方向。
對於民眾審美素養的提升不僅是進入美術館看看展覽或聽聽音樂會,因為這只是屬於小眾的精緻文化,如此只是讓「藝術品」成為象徵財富的「化妝品」,不是把文化「美術館化」。
回想小時後動手做的樂趣,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我們體會了自然的材質美與機能美,相對於機械生產製造的工整與理性,從純手工的製作中感受得來不易的自然恩惠進而產生珍惜資源之心。工藝是最貼近生活的文化,生活文化的意義也在此顯現。傳統工藝的精神,就是一種工作精神,從頭到尾投入一件生活用具製作的心思,在處理工作上的任何環節都不馬虎,這象徵著最美的工作倫理,更是一種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
我們必須回到生活的現場,重新對生活有所體認,重新洗鍊自己的感覺,去感受一個陶杯捧握在手中的量感與溫潤,而不是紙杯那種輕飄飄的不實在感,生活的美學就是在喝一杯水之間產生了!
結語
台灣民主政治與社會多元化之發展,並非是社會上「現代化」思想逐漸成熟,由下而上自然地發展開來,而是政府以強大的國家權利為背景,由上而下的政策,來帶動社會的「經濟現代化」,經濟的快速成長,改變了社會結構,急速的變遷下,適應不良是必然的,西方社會一百多年來才發展成熟的體系,台灣把它壓縮成五十年不到的時間來發展,並不是種健康的狀態。目前,又因意識形態的關係,一切為政治考量的因素,導致許多文化上的畸型發展,政策隨人而異,無法連貫,文化政策隨著政客起舞,急功近利將讓社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檢視當前我們身處的工藝文化生態,傳統工藝的困境不能單單歸咎於經濟因素,深究其深層結構方面,乃是台灣民間大眾審美素養普遍低落所致,政府單位也已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但卻是下猛藥,盲目進補,只得臃腫,不能強身,並不是反對政府舉辦文化活動,而是希望錢能夠用於刀口上,因為基礎不穩,是無法支撐屋頂。我們必須痛心疾首的大聲呼籲, 生活美學必須根植於生活,是來自於民間的生活,生活的一切皆以教育為基礎。
參考書目
工藝美學 柳宗悅著 地景出版社
台灣美術風雲40年 林惺獄著 自立晚報出版
文化視野 傅佩榮著 立緒出版社
自求簡樸 Duane Elgin著 張至璋譯 立緒出版社
世界現代設計史 王受之著 藝術家出版社
台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 江韶瑩著 台灣美術第14、15、16期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對台灣工藝的意義 林媛婉著 台灣工藝第19期